跳到主要內容

Malolotja Canopy Tour



  駐外的工作人員,休假大多數都是跟著當地政府所編排的國定假日在放假,因為我們的工作內容與當地人息息相關,假設我們還隨著台灣政府放假、或是使國人民放假我們在上班的話,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困擾。由於史國多數人民篤信基督教,且又受過英國殖民 (附屬國),因此在他們的國定節日中大多都與英國或是基督文化有著許多關係,12/25、12/26是聖誕節以及禮物節,這兩個節日在台灣是不會放假的,但在當地可是很重要的假期,可以說是跟我國的春節連假有著相似的等級,因為我們春節只有大使館特許的一天假,因此我們就將這為期四天的假期當作是補償吧...

P.S. 在台灣非基督、天主等相關宗教的人很多都不知道禮物節是什麼,在這邊箱做個介紹吧!禮物節又稱作節禮日 (Boxing day),關於這個節日我在網上看到了幾種說法,在這邊就提出比較多人寫的吧! (了解這個節日細節的人若看到錯誤請見諒喔!)
  第一個說法是早期英國教會會設置慈善箱 (poor box),等到聖誕節隔日再打開,裡面的東西 (大部份是錢) 會分給貧窮的人。傳統上送禮物的對象不限於貧窮的人家,而是譬如贈送給這一年中辛苦幫忙的傭人、送奶員或是曾經幫助自己的人,表達對他們的辛勞之感謝;另一個說法則是為了紀念基督教會的首位殉道者聖斯德望 (St. Stephen 又譯為聖史蒂芬、聖士提反等),因此這個節日在歐洲國家又稱為 St. Stephen’s day。


  在這一個為期四天了連假當中,我們安排了騎馬、溜索、舊礦井文化欣賞以及參觀玻璃工廠的行程,由於上次去 Mlilwane 並沒有機會去騎馬,因此這次我們特別安排了騎馬環湖上春光的行程,在史國的騎馬行程跟台灣那種教練牽著慢慢走的體驗不一樣,這次是真的簡單教你起步、加速、煞車的幾個步驟以後就開走,途中只有一位教練會跟我們走在最前頭,很有趣的是整個行程中還會需要騎馬過馬路,路過的車輛都會停下來等我們,就像平常在路上看到牛羊時車輛讓路的情形,而這些馬兒一點也不給我們面子,不是中途停下來不走就是暴衝,尤其是暴衝時真的是快嚇死我了!還好有教練過來攔我的馬,不然我都不知道我要被我的馬帶去哪裡了....


  同日下午我們到了 Malolotja,是當地有名的宿營、溜索度假勝地,在 Checking 完成後我們便分成兩組進行溜索的行程,開始溜索前我們會先接受老師幾分種的基礎教育課程,像是溜的時候要怎麼抓繩子、怎麼煞車以及煞車的時間要怎麼抓之類的。其實我在行前時還有點擔心,雖然我不恐高,但畢竟我在臺灣來高空彈跳都還沒嘗試過,參與過最類似的也有只有在泰國時從高樓垂降到地面的經驗而已,我又是一個一緊張就會忘東忘西的人,很怕我待會會造成別人的麻煩,不過還好的是在溜第一個點的時候我只有稍稍晚了一點煞車,讓對面的教練需要幫忙我緩衝一下而已,在這邊真的要好好感謝教練啊!後來習慣整個溜索的感覺後,開始會在溜的時候看看旁邊的風景,山谷、峭壁、溪流、斜陽等等的,再加上徐徐的微風吹在身旁,好像是用飛的一樣,好舒服啊~


溜索的兩端
攝影者:Paddy Kan

  隔天一早吃完早餐後,我們便出發前往 Ngwenya 礦井以及 Lion Cavern,這個舊礦坑早期是開採黑鐵礦的,現在早就封起來無法進去了,而現在保留的只有一個外圍步道以及靠近礦坑的一個洞口 Lion Cavern,那裏的警衛兼導覽人員介紹了與採礦有關的陳列和文物、此地的地質學甚至談到了早期人類 (Bushman) 的生活工具,介紹完了以後就帶我們到礦山外圍的步道走走,欣賞 Steynsdorp 山谷的美景。
Steynsdorp 山谷
攝影者:Paddy Kan
  接著到玻璃工廠 (Ngwenya Glass Factory) 後才發現這個地方堪稱是一個禮品採購中心,因為玻璃製藝品我們不易帶回台灣,所以我們就打消了要在那裏買紀念品的念頭,只稍微走走繞繞便早早離開,結束這一個連假所安排的旅遊行程。
玻璃工藝品
攝影者:Paddy Kan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Umhlanga (Reed dance, 蘆葦節)

  在史瓦帝尼的日子只剩下約最後一週了,在這派駐在史國的役期中,我最期待的節日也終於訂好日期了!而那個節日就是在史瓦帝尼的三大節慶之一,並且也是在這其中最大的傳統節日 蘆葦節(史瓦濟語:Umhlanga;英語:Reed dance。   一般在台灣的服役男子最基本的就是盡可能地把你在高中職以及大學時期所修讀的軍訓課轉化成役期折抵並通通折掉,有些派駐其他國家的役男也是如此,但我們派駐史國的役男比較不一樣,因為蘆葦節的日期通常都會訂在8月底至9月初,因此若要參加這個節日就必須完全放棄調兵役折抵,其實仔細想想能再回到這個回家的機會並不多,所以完全放棄也是蠻值得的,是吧?   說到蘆葦節就要再重提之前說過的史國兩大節慶,勇士節跟馬魯拉節。在史瓦帝尼會在不同的節日針對某一些王室成員來祈福,並且為相同的角色的民眾來慶祝。首先勇士節是男人的節日,因此全國男性都會遵循傳統進行活動慶祝並且為國王祈禱身體強健及福壽安康之類的;馬魯拉節則是慶祝豐收以及已婚婦女的節日,舉國婦女都會獻上新鮮蔬果給王母並且跳舞祈禱王母一切安康。   最後就是這次文章的主題蘆葦節了,這個節日是未婚少女的節日,也是蘆葦花生開的時節,整個慶典從準備階段到正是慶典當天長達八天:第一天居住在各省各聚落的少女們會陸續前往王母的宮殿做準備,等到了下午時少女們會別到史國的各處徹夜採集蘆葦 (現在的蘆葦採集已不像傳統那般必須由少女們親自彎腰下採,蘆葦會由政府提前於各地採收或是向南非購買,再由各個定點發送給少女,再由少女們親自搬運),並且連夜地將蘆葦運回王母的宮殿來敬獻給王母,接著少女們會在王母宮殿附近搭建防風牆,從採集到搭建完成需耗費 3-4 天。   到了第五天則會讓少女們休息並清潔沐浴以準備接下來的主要活動 (這段期間少女們會集中起來住在政府所搭建的大型帳篷中,地點以王母住所周遭為主,但由於有的聚落過於遙遠會安排在王室所指定的某些地點),少女們會前往住所附近的河川進行沐浴,聽說這個時候並不會有太多的警察在附近巡守,所以若待在河邊是會遇到許多沐浴中的少女與你招手的招呼的呢!   這個活動的最後一天為整個慶典的最高潮,也是唯一對外給男性、婦女及外國遊客開放的一天,這一天少女們會穿著一種傳統服飾,這種傳統服飾僅有下擺有著布,上半身則是全裸著,並以一些串珠與鮮艷的布條裝飾著...

史瓦帝尼的傳統婚禮

  今天是我們所屬計畫司機的婚禮,但其實早在這個禮拜二開始,司機就請假開始準備、慶祝啦,畢竟要在史瓦帝尼結婚並不容易,因為在史瓦帝尼的傳統中,如果你要娶一位第一次出嫁的女生,必須向女方娘家贈送 18 頭牛做為禮物,因為牛在史國是財富的象徵,這對於平均薪資不高的史國人民自然是負擔不起,因此在史瓦帝尼有許多人是先認定兩個人的關係後,同居生子並且一起努力工作存錢來買牛結婚。   史國的婚禮在當地語稱作 Umtsimba,婚禮的進行總共需花費近一週的時間,分成五個階段 (接下來介紹的部分"文長",敬請耐心閱讀!) :   第一個階段是準備新娘離開家裡前的派對,這個階段新娘的父親與村長必須向鄰居們及各方親友們告知即將舉行婚禮,此時新娘及家中婦女必須開始製作草墊、草掃帚 (英文為Grass mats and grass brooms) 以及 Umcombotsi 啤酒,假如新郎住的離新娘家很近的話,新娘得準備一壺啤酒名叫 Tshwala beliqaka,示意男方家以完全準備接納新娘。這場女方辦派對據說來的人數多寡攸關到娘家的聲望,所以常常邀請很多各方的人來參與,規模據說可達 50 人,而新娘的伴娘團也必須由 Ematshitshi (以過青春期但尚未有情人的女性)、Emaqhikiza (有情人但尚未結婚的女性) 以及 Tingcugce (有親末愛人但尚未準備結婚的女性) 來組成。   第二個階段是女方從自己的村莊出發至男方村莊的"出發日",這天大家都會穿著正式的傳統服裝,此時會宰殺一頭牛烹煮給參與民眾吃,並由新娘父親來親自分食,確保每一位家族成員都會有食物,其中 Lnyongo (膽囊) 必須預留給 Lisokancanti (新娘的爺爺來擔任,若爺爺不在世則由其大伯父擔任),其會把膽汁擠壓至新娘的嘴唇、額頭等臉部位置,在順著流下至右臂及右腿,這儀式是為了增加新娘的運氣,並將牛的膀胱充氣並用額頭上的線捆綁,象徵為 Lusiba (羽毛),表示娘家父母同意新娘出嫁。這個時候 Lisokancanti 會指派兩位男士及女士保護新娘、伴娘團 (並且從伴娘團中選擇一位 Tingcugce 負責敦促新娘注意言行、不可悍妒、不可懶惰及不可追求巫術) 及一位 Ludzibi (幫忙新娘及 tingcugce 攜帶衣物等物品...

史瓦濟蘭皇室~德拉米尼 (Dlamini) 家族

   前次在談義診那次就決定要好好的跟各位談談史瓦濟蘭的皇室相關故事以及現有的主要成員,首先我們先談到皇室成員的姓氏,就為標題上所寫的 Dlamini,但這個姓氏並非只有皇室成員,因為從古至今皇室不斷的綿延子嗣,且史國又允許一夫多妻 (比國王少),因此在上班時 key 農戶資料、走在路上時與店員聊天,都會發現牠們很多人都是姓 Dlamini,這個姓氏儼然是這個國家的最大宗姓氏,同時在南非、莫三比克也有一部份的人姓這個姓氏。 史瓦濟蘭國徽 (獅子代表國王、大象代表王母,中間的 Nguni 盾牌代表守護,盾上方的 Lidlabe 羽毛表示皇族) 圖片來源:Wikipedia   史瓦濟蘭的王室在這邊我們就以 Dlamini 王朝來著稱吧,Dlamini 王朝的歷史要追朔到酋長 Dlamini I (德拉米尼一世) 於西元 1435 年帶領一群族人從東非的坦尚尼亞 (Tanzania) 及莫三比克到達現在的史瓦濟蘭土地生活,但一直到 Ngwane III (恩韋恩三世) 的統治時期才正式開始建立國號,將原來的酋長 (Chief) 改稱為國王 (King),成為史瓦濟蘭的開國國王,此時的史瓦濟蘭國名稱作 kaNgwane (史瓦濟語的意思為 Ngwane III 所在的國家),並且開始了第一次的 Incwala 慶祝。到了19世紀初,時任國王 Sobhuza I (索布札一世) 曾將國家的首都遷至東北部的 Ezulwini valley 以及南部的 Zombodze,並且將原本非王室統治的南部省 Shiselweni 地區征服下來並納入國家版圖,此時的國勢強大並與旁邊的祖魯王國 (Zulu kingdom) 相互抗衡,這個時候的史瓦濟蘭版圖是比現在還要大的。   而史瓦濟蘭從 Ngwane III 於西元 1745年正式建立王朝並統治了將近 158 年,一直到攝政王 Labotsibeni Mdluli 皇后 (也稱為 Gwamile,為先王 Ngwane V [恩韋恩五世] 的母親) 的統治時期,史瓦濟蘭成為了英國的保護國並進入了英國統治時期,此時的最高首領則改稱為 Paramount Chief (最高酋長)。雖然在 Labotsibeni 統治時期史國的政權落入了英國人的手中,但是她史瓦濟蘭避免了被川斯瓦共和國 (Transvaal R...